您的位置:首页 > 调查 >

李振国: 隆基没有让企业发展的绝招,只是做了基于常识的选择-焦点速看

来源: KE科日光伏网 时间: 2023-02-10 10:42:57

李振国,隆基绿能创始人,在福布斯2022中国最佳CEO评选中,他力压网易的丁磊,伊利的潘刚等一众大佬,位列第三名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过去十年,隆基在他的带领下,从一家只有十几台单晶炉的小厂,逆袭成为光伏行业的龙头。公司股价一路飙升,被股民戏称为光伏茅台。

这一切背后,是一次次“突围”。

2006年,多晶硅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,而隆基认为单晶才是技术路线。2013年,隆基单晶硅片产销全球第一,业内认为隆基赌赢了。

2014年,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等国外企业手中,隆基计划用18个月时间突破技术垄断。“整个管理层都战战兢兢。这时候董事长钟宝申断然指示,允许公司一年亏损4000万。”2017年,实现行业技术普及,业内认为隆基又赌赢了。

……

“总有人问我,隆基为什么总能押中?致胜要义是什么?”李振国说,“我们并没有去赌或者押注,也没有什么让企业发展的绝招。如果说我们做对了什么?我想只不过是在认知的范畴内,做出了基于常识的选择。”

生死的关口,如何成为真正的组织?

2003年,我创业十年来第一次感受到公司到了生死一线的关口。

当时,我们向欧洲一家客户出口了两个货柜共14吨多晶硅料。我到现在也清楚地记得,价格是十五美元一公斤。200万美元,对于刚成立三年的隆基来说,是一笔巨额的生意。可产品交付后,对方因技术指标不满足而要求退货。

由于我们对海外报关和运输经验不足,一直折腾到2004年5月,才把货物运回国内港口。没想到包装都没来得及拆,就被另一家光伏企业以3倍的价格用600万美元买走了。

这是侥幸的转机,留给我的只有战战兢兢的后怕。

运气可不是次次都有的。我意识到了,做企业不能够一个人说了算,因为这意味着正确的、错误的决定都会被很快地执行。你可能做对了99件正确的事情,但是若有一件大的错误,那你这个企业就完蛋了。

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,我决定不再单打独斗。我想到了我的同学钟宝申,他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敏锐的商业触觉,杀伐果断。我深知他更适合管理决策的董事长之位,而我作为总裁,负责公司的重点客户和市场。

抉择路口,如何做出正确战略选择?

2004年后,大量企业涌入光伏行业,都选了技术门槛更低的多晶硅路线,一度市场份额超过80%。我们面临一个重大的技术路线选择,也是企业面对洪流逆转的关键时刻。

这种压力,让隆基也不得不考虑转型。

当时隆基只是一个十几台单晶炉的小厂,团队并没有判断未来、逆袭市场的远见卓识。我们三位合伙人都是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,对于事物的判断,惯性找到核心本质即第一性原理,这也是支撑我们做出坚毅经营决策的常识。

当时我们研究了两个问题。这个行业的本质是什么?光伏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会是什么?

我们认为,任何一个行业依赖常态化输血都不可能持久。未来这个行业要永续发展,度电成本必须与火电、水电持平,甚至更低,降本是大势所趋。

经过了极致推演,调研多种技术路线,我们终于发现单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,并且成本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。而多晶硅虽然成本低,但电池转换效率也相应较低,无法支撑未来发电性能较高的光伏产品。

逆行的时刻,如何判断行业的趋势与终局?

2006年左右,光伏行业是一个巨大的风口。任何人进入这个行业都可以赚钱,干得越快越赚钱,干的环节越多越赚钱。

但光伏行业是一个制造属性的行业。凡是人能够造出的东西,短缺一定是阶段性的,过剩才是常态,因此光伏行业一定会形成一个充分且完全的竞争格局。基于这样的判断,我们在那个阶段制定了几个竞争策略。

其中一条,作为过剩论者,我们拒绝签署多晶硅料长单。当时行业有一种“拥硅为王”的现象,如果一个企业跟多晶硅供料的厂商签署了长单,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。

后来事实证明我们是正确的,到2010年,多晶硅市场价格跌破了长单的价格,那些签署过多晶硅长单的企业要么毁约毁单,要么长期背负着沉重的负担。

另外,当初我们选择到宁夏建厂,很多人都不理解。2006年,单晶硅制造成本里面,电费占的比重是1.8%,但我们认为其他98.2%的成本构成里,还有巨大的挤压空间。而且电费作为刚性成本,未来只会上升。

2013年,我们在宁夏的工厂,单晶硅片的电费成本占比已经达到13%-15%。宁夏的电价是上海的40%,可以想象,如果工厂在建在江浙一带,光电费电价一项成本,足以让企业丧失竞争力。

标签: 技术路线 转换效率 企业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