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日升异质结竞速: 伏曦组件量产,明年产能将达15GW
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,面对新一轮电池技术路线之争,东方日升可谓是异质结(HJT)的绝对拥趸。相较于不少组件企业应对技术变革时的“两手准备”,东方日升是最早大举布局异质结产线的厂商之一。近日,该公司宣布其700Wp+异质结伏曦组件已投入量产。澎湃新闻了解到,2023年东方日升异质结电池和组件产能规划分别为15GW。
(资料图片)
这是业内已宣布的最大异质结产能之一。根据东方日升产品总监宋毅锋在量产发布会上披露的技术参数,伏曦组件最高功率可达710Wp,组件效率超22.5%。基于100μm超薄电池技术和低温工艺,该组件的单瓦碳足迹数值远低于当前主流的PERC组件和TOPCon组件。新建产能落地上,“有5GW将在2023上半年完成,其余10GW在明年下半年补齐。”
随着PERC电池技术不断逼近效率转换的“天花板”,市场对更低度电成本、更高转换效率的新技术需求日益高涨,异质结成为热门选项。
实际上,异质结技术最早由日本三洋公司在1990年开发成功,并对其进行专利保护。起初受三洋专利保护和薄膜技术的限制,异质结的产业化进程推进缓慢。随着三洋基础专利保护在2011年到期,许多晶体硅电池公司、薄膜电池公司和光伏设备企业进入异质结电池领域。2017年开始,一批国内企业逐渐启动或规划异质结产线,商业化节点加速到来。
风口上的异质结无疑是资本的宠儿,但也不乏质疑声,其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。
多位光伏资深技术专家曾对澎湃新闻分析称,低温度系数、低衰减、高转化效率、工艺简单等,是n型异质结技术最主要的优势。异质结电池的结构决定了可以天然双面发电,工艺流程只有清洗制绒、非晶硅薄膜沉积、导电膜沉积、丝印固化四个环节,相比8道工序的PERC电池大大简化。在技术延伸上,随着异质结技术的逐渐成熟,未来有望成为一种平台型技术,与钙钛矿结合形成叠层电池。
尽管生产流程简单,但异质结在每个环节的制造难度较PERC大幅提升。产业化落地过程中,银耗高、设备投资高、靶材贵,经济性仍是最主要瓶颈。量产平均效率突破26%、产品可靠性和持续降低成本是摆在光伏企业面前的三道坎。
东方日升异质结事业部总经理杨伯川对澎湃新闻坦言,异质结的大规模低成本产业化确实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,但解决路径清晰,产业链也已形成。降本方面,该公司的目标包括将硅片厚度进一步减薄至80μm。
被视为异质结最强劲竞争对手的n型TOPCon技术,在产能规划和落地上已经领先一步。综合澎湃新闻从业内获悉的数据,今年TOPCon电池的出货量预计在25-30GW,在中国电池片总产量中占比10%左右,异质结电池出货量2个多GW,低于业内此前预期。由于TOPCon的投资成本相较于其他n型电池技术更具有经济性,且没有明显的技术卡点,成为诸多新老企业优先扩产的对象。
杨伯川对今年异质结在出货竞速上的落后并不悲观。他对澎湃新闻称,随着明年东方日升等异质结厂商的持续放量,主要技术壁垒的降本逻辑跑通后,也能形成规模效应,吸引更多厂商跟进。这有助于成本的快速降低和异质结电池组件竞争力的提升。
量产发布会上,东方日升与Wattkraft公司签订了2023年度的GW级异质结组件订单。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向澎湃新闻介绍,异质结早就在全球各地有相关产品,整体市场接受度较高。发电量增益上,据测算,在高温地区(如中东、澳洲和美国南部等),伏曦异质结产品发电量比PERC产品高6%左右,比TOPCon产品高3%左右。
民生证券等多家券商认为,随着银包铜及无主栅技术的运用,预计2023年异质结可以实现与TOPCon的成本打平。